#七十二候 是中國最早結合天文、氣象、物候等知識,用於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。
五日為候,三候為氣,六氣為時,四時為歲,一歲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。
七十二候起源於黃河流域,呂不韋載於《呂氏春秋》,漢儒入于《禮記•月令》,與六經同傳不朽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:「暑,熱也,就熱之中分為大小,月初為小,月中為大,今則熱氣猶大也。」#大暑 節氣正值「三伏天」裡的「中伏」前後,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。
古代沒有冷氣,他們是怎麼度過炎炎夏日的呢?
距今1000多年前一個炎熱的夏季,五代的 #楊凝式 曾寫了一封信札《#夏熱帖》,內容是描述天氣炎熱,楊凝式送給僧人消暑飲品 #酥蜜水 表示問候。
#楊凝式(873年〜954年),字景度,號虛白,陝西華陰人,他在後漢乾祐年間(948年~950年)曾擔任過少師,所以世人稱其為「楊少師」,是唐末五代著名的書法大家。楊凝式的《夏熱帖》,是他唯一傳世的草書作品,書法兼取顏真卿、柳公權筆法,目前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。
信中的 #酥蜜水 是甚麼呢?#酥,是牛乳或羊乳經提煉而成的酥油,性味甘寒,入脾、肺、大腸經,夏日飲用,可以養陰清熱、補益氣血,也可以用於咳嗽、口渴、喑啞、便秘及皮膚乾燥等情況。
原來古人的消暑法是飲用 #酥蜜水,記得腸胃虛寒及濕氣重的體質不要吃太多唷。
《夏熱帖》釋文:
“凝式啓:夏熱體履佳宜,長□酥蜜水,即欲致法席,苦□□□乳之供,酥似不如也。” ( □為殘缺不全字 )
首署款:“凝式”。
後紙有宋王欽若,元鮮于樞、趙孟俯,清張照題跋及乾隆皇帝的釋文。
#假日讀詩 #從歷史學中醫 #彭溫雅醫師的二十四節氣養生書 彭溫雅